在一个意义世界逐渐隐去,追问的兴趣逐渐丧失、在消费中即可获得满足的时代,对于批判的坚持是否还有可能,或者说批判是否还有意义,许多人对此忧心忡忡、心怀疑虑。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中国文学、特别是文学批评的议论,也大多在是否还值得信赖的层面上展开。这一怀疑当然主要源于文学批判精神的丧失和白领趣味、“小资”趣味、乃至中产趣味的肆意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