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马上记住本站网址,www.wanxiangxs.cc,若被浏/览/器/转/码,可退出转/码继续阅读,感谢支持.
其实家长们不知道,现在的孩子一个个都鬼精灵的,小小的一个,已经是“两面派”。当我在教室的时候,孩子们都很乖,玩成一团,但是当我离开后,他们就开始无法无天。有的孩子被欺负了之后,也不会直接告诉我,似乎是害怕再次被欺负。所以有时候有些老实的孩子被欺负了我也不知道。因此,面对家长们的责怪我很烦恼,我在想,要不建议院长在每个教室里安个监视器?
从梁老师的话中来看,儿童小时候,似乎就已经有了情绪表现规则。情绪表现规则是由Ekman和Friesen提出来的概念,指的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获得,用以指导特定社会情境下表现社会期望情绪的一套规则。
儿童情绪表现规则的发展代表着儿童社会化的发展程度,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孩子情商的发展。我们接下来就来看一个关于孩子的情绪表现规则的实验,跟着心理学家探索一下,孩子是什么时候开始学会隐藏自己真正的情绪。
4.2 心理实验:当没有拿到喜欢的礼物
帕梅拉·科尔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她的研究以儿童早起发展中的情绪调节为主。
1994年,帕梅拉·科尔设计了一个实验,实验的目的是为了验证儿童早期是否有情绪调节控制能力,即情绪表现规则。
实验在一间有一面是单向玻璃的房间里进行,实验中一共有两个主试。主试1给幼儿8个礼物,破玩具、小布条、漂亮的蜡笔、可爱的娃娃等。然后让让幼儿按照自己的喜好对8个礼物进行排序,按照喜好顺序放到数字1-8的表格中。主试1向幼儿许诺,幼儿完成后面的任务后会给他/她一个喜欢的礼物。
然后主试1离开,主试2指导幼儿进行后面的任务。当幼儿把任务完成后,主试2故意挑一个幼儿最不喜欢的礼物给幼儿。过了一会儿,主试2出去,留下幼儿一个人单独呆着。
一段时间后,主试1回来,主试1询问幼儿:你的任务完成的怎样?得到礼物了吗?这个礼物是你想要的吗?得到这个最不喜欢的礼物,你的心情怎样?一系列问题。最后主试1向幼儿解释不小心把礼物弄错了,然后把幼儿最喜欢的礼物换给幼儿,并向幼儿道歉。
研究的过程中,实验者在单向玻璃外观察并记录幼儿的情绪变化。重点在于比较当主试2故意把幼儿最不喜欢的礼物给幼儿后,主试2在场与幼儿单独呆着的情绪表现。
经比较发现,当主试2在场的时候4、5岁的幼儿较少表露出不悦的情绪,但独处时幼儿表现出较多的生气、厌恶等消极情绪。因此,科尔认为幼儿已经具有一定的情绪表现规则。虽然幼儿在回答主试1的问题时,还无法很好地用语言反映对这种规则的认知。
4.3 实验结论:儿童在早期时已经有一定的情绪表现规则
从实验结果中,心理学家得出结论。
结论:儿童在早期时已经具有一定的情绪控制调节能力,有一定的情绪表现规则,知道在某些时候隐藏自己的情绪,表现出别人所期望的情绪。
4.4 教育策略:关注儿童的情绪变化
从实验中,我们知道儿童早期就已经有一定的情绪表现规则,会隐藏自己的情绪,表现出别人所期望的情绪。所以在有些时候,孩子有了情绪,但是因为家长们不够细心而忽视了。
虽然这样是儿童社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过程,对情绪的控制能力也是以后再社会生活中的一种重要品质。但是作为家长有时候需要多关注孩子一点,因为有时候这些不好的情绪后面代表着一些伤害等。如果家长不够关心,极有可能这种伤害就会给孩子留下阴影,造成不好的影响。
比如说,孩子在幼儿园收到了欺负,情绪不对,但是你忽视了,直到有一天,孩子不愿意再去学校。这个时候再去开导孩子,不但难度会变大,而且伤害也已经造成。
因此,对于已经拥有情绪表现规则的孩子,家长应该多费点心思,关注一下孩子的情绪变化,以便当孩子有不良情绪时及时做好正确的引导,让孩子健康成长。
5. 该给孩子什么难度的任务
心理观察:成就动机实验
5.1 什么难度的学习任务对孩子好一点?
随着孩子的成长,孩子开始上幼儿园,上小学。在家里的时候,家长们也会给孩子做一些辅导,让孩子们完成一些学习任务。这个时候就会出现这么一个疑问,给孩子的学习任务应该是什么难度的呢?
过于简单的话,好像不利于引发孩子思考;难度过大的话,又怕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导致孩子厌恶学习。究竟应该给孩子一些什么样的学习任务才合适呢?
我们来看看心理学家麦克里兰做的一个实验,也许我们可以从中得到我们想要的答案。
心理学家麦克里兰提出了一个关于成就动机的情绪激发理论,认为个体记忆中存在着与成就相联系的愉快经验,当情境能引起这些愉快经验时,就能激发人的成就动机欲望。而当情境会引起人的负面情绪的时候,人们就会避免自己失败。
5.2 心理实验:套绳圈
在这个理论的基础上,麦克里兰对不同年龄、不同特征的被试的成就动机做了大量的研究。我们要看的是他在50年代未60年代初,为研究不同成就动机对行为效果的影响设计了一个实验。
这个实验选用的被试是5岁的儿童。实验要求被试们在一间屋子,拿着手里的绳圈去套房间中间的一个木桩。套绳圈的时候,孩子们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站立的位置。套绳圈之前实验者问被试预测他们自己能够套中多少绳圈。
麦克里兰从被试对自己套中绳圈的数量来评定被试在套绳圈的时候是一种追求成功的成就动机还是避免失败的成就动机。然后对成就动机不同的两组被试套绳圈的行为和结果进行比较。
实验结果发现追求成功的学生选择了距离木缸适中的位置,然而避免失败的孩子却选择了要么距离木桩非常近,要么距离木桩非常远的地方。
麦克里兰对这种行为的解释是:具有追求成功的成就动机的孩子因为追求成功,所以选择了同时具有一定挑战性和成功的可能性的任务。因此,他选择了与木桩距离适中的位置。具有避免失败的成就动机的孩子关注的不是成功与失败,而是而是想要尽量的避免失败和与此有关的消极情绪。因此,要么距离木桩很近,轻易成功;要么距离木桩很远,几乎没有成功的可能。
5.3 实验结论:不同的成就动机会对人们的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
麦克里兰从实验结果中得出结论。
结论:不同的成就动机会对人们的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追求成功的成就动机会促使人们选择具有挑战性又能够成功的事情,避免失败的成就动机促使人们选择难度低容易成功,或者难度极大,失败了也不会对自己产生多大影响的事情。
5.4 教育策略:怎样看待孩子成就动机下的行为?
从实验的结果和结论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相关的启示:
(1)给孩子难度适宜的任务,培养孩子的追求成功的成就动机。
追求成功的成就动机更为积极健康,这一类的人往往能够拥有更好的发展。而这成就动机是在成功体验的基础上建立的。
所以家长可以为孩子提供一些稍微有点难度,但是又可以让孩子成功的完成的任务,让孩子后的关于成功的愉快体验。而且当孩子完成某件具有挑战性的事情的时候适时地表扬和鼓励孩子(拥抱,亲吻,话语上的鼓励),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这样能够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追求成功的成就动机。
(2)不要总是让孩子体验到失败。
有的父母在培养孩子的时候,有些心切,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做的最好,所以不视孩子的发展水平,给孩子一些高难度的任务。
这样做非常不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因为孩子很有可能在长期的失败中,变得对失败的恐惧,也就会害怕接受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不愿意尝试。也容易养成孩子只是需要做好,但不追求挑战的个性。而且有些家长还习惯在孩子没有做好的时候批评孩子,这种行为更加会促进孩子害怕失败的心理。
因此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们不要过于急切,对孩子的教育要视孩子的发展水平来进行。孩子达不到要求的时候不要总是批评孩子,关键是要让他们建立自信心,不为失败困扰。
6. 孩子的逆反心理,一样可以为你所用
心理观察:禁果效应实验
6.1 怎样应对孩子孩子的逆反心理?
江妈妈的苦恼:自从孩子学会走路之后,孩子就喜欢到处摸摸碰碰,研究研究。对于孩子的这种好奇心,我和家人都非常的担心。因此在家中的时候,我们总会把一些危险品收起来,不让孩子接触,以免带来危险。比如说,我们从不让他碰家中的插板。
但是,我越是小心翼翼的把东西收好,孩子对我收起来的东西就越是好奇。有一天上午,我发现孩子居然爬到了凳子上,打开了我们放插板的抽屉,在那里研究插板,我当时被吓懵了,赶紧过去把孩子抱走。我不敢想象孩子要是把他的小手指头放进去插孔里头会是怎样!
很多家长都会有像江妈妈那样的烦恼,因为孩子强烈的好奇心而担心。有些父母为了保障孩子的安全,所以严禁孩子去接触一些相对危险的东西。但是,家长们会发现这样禁止孩子去接触某一样东西,反而会使孩子对这样东西的好奇心倍增。经常会出现,你越是禁止的东西,孩子就越想弄个明白。
那么究竟应该怎么解除孩子的好奇心所带来的危险呢?孩子的这种好奇和逆反心理对于教育孩子又有什么启示呢?
6.2 心理实验:茶杯下的秘密
在西方的一些神话传说与文学作品中记录着这么一种现象,就是人们对越是禁止的东西兴趣越大,好奇心越严重,甚至有可能会出现逆反行为。
后来,通过对人们心理及行为的观察研究,心理学家发现这种在文学作品中所描述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也非常的普遍,于是心理学家把这种因为禁止激发起人们更加强烈的探究欲望的象称为禁果效应,又称为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为了验证这种禁果效应,有一个心理学家设计了一个实验。实验的被试是一群小孩子。实验很简单,心理学家在小孩子们玩的地方放了一个茶盘,茶盘内放5只向下扣着的不透明的茶杯。观察孩子,发现孩子们对它们一点都不感兴趣,继续自己的事情。
接着,实验者当着孩子们的面在其中一个杯子下面放了一块糖果,然后把杯子重新扣在茶盘上。然后实验者离开孩子们,在临走时对孩子们说:“杯子下面放了东西,你们千万别动。”
实验者继续在隐蔽处偷偷地观察记录小孩子们的行为表现。结果发现:实验者临走时向孩子们强调得越厉害,小孩子们就越要打开看。甚至有些孩子还要认真观察探究一番,然后再放好。
6.3 实验结论:越是禁止,越是想要接近
从这个实验结果中,心理学家得出结论。
结论:一件事情越是禁止,它的“神秘”色彩就越浓,对人们的诱惑力就越大,人们就越想接近和了解它。
而它的结果也验证了禁果效应的存在,从实验和生活观察中,心理学家认为禁果效应是由于人们的好奇心理和逆反心理引起的。
6.4 教育策略:怎样面对孩子的好奇与逆反心理?
从实验中,我们可以知道,确实是越是禁止的东西越能引发小孩子的强烈好奇。从这个结果中我们可以获得一些启示:
(1)小心孩子的好奇与逆反心理。
家长们在养育孩子的时候,禁止孩子接触某些东西的方法是不怎么可行的。不过,如果你能保证自己的禁止措施能够做得滴水不漏,保证孩子不会接触到危险品,那么你也可以采取这样的措施。
但是假如你无法保证上面这一点,那么你不如以安全的方式满足孩子的好奇心,给孩子接触和了解的机会。但有一点需要注意,就是要引导孩子对他所好奇的东西形成正确的了解。或者就是不要让孩子意识到你的禁止,也就是说你对孩子的禁止行为要悄悄的进行。不过这里面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应该通过一定的方法让孩子知道危险的存在。
(2)巧妙利用孩子的好奇与逆反心理。
其实孩子的逆反心理利用的好的话也可以帮助家长们达到某些教育目的。比如说历史上非常有名的文学家苏洵就把书藏起来,不让自己的孩子发现,从而让自己的孩子喜欢上读书。
所以家长们也可以适当的利用孩子的逆反心理,来促进孩子的某种行为。
7. 把孩子喜欢的事情放在后面
心理观察:普雷马克的实验
7.1 孩子不喜欢吃米饭
徐妈妈的烦心事:君君3岁多了,但是还是不喜欢吃米饭,喜欢吃各种零食。他小的时候,我们一直依着他,不过现在他越长越大,这个坏习惯还是没有改,让我特别的烦心。他经常是吃很多很多的零食,但是到了吃饭的时候,就说不饿,只吃一点点自己喜欢吃的饭菜。要是哪天餐桌上摆的菜是他不喜欢吃的,那他干脆就不吃了。因为这样,我总是害怕他营养不良,给他买各种儿童的营养品吃,但是总是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呀,我该怎样做,才能让君君喜欢上吃饭?
现在的生活中,有很多的父母都有这个烦恼。有些家长在遇到上边的问题的时候,通过给孩子买一些药品来加强孩子的食欲,以达到问题的解决。但是孩子不喜欢的事情不仅仅是吃饭呀,还有很多事情孩子都不愿意去完成,比如说学习。
儿童期正是孩子好动爱玩的阶段,孩子们都不喜欢需要安静坐下来的学习。面对这样的问题,家长们又该怎么办呢?普雷马克的实验告诉了我们该怎么做。
7.2 心理实验:糖果和游戏机
1959年,普雷马克做了这样的一个实验:
他让孩子们在游戏机和糖果中选择一种,一些孩子喜欢糖果,一些孩子喜欢游戏机,他们自然而然地分成了两队。普雷马克这时候对选择糖果的孩子说,如果他们打游戏的话,会奖励他们更多的糖果;对那些玩游戏的孩子说,如果他们吃糖果,会奖励他们玩更长时间的游戏。
结果发现,即使不是那么喜欢,这些孩子们为了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还是会选择自己不喜欢的游戏与糖果。
7.3 实验结论:人会因为喜欢的事情做完不喜欢的事
心理学家从普雷马克的实验中得出了一个普雷马克原理,同样也是这个实验的结论。
结论:当有一件极其喜欢的事情在后面等待着我们时,对于那些不喜欢的任务,我们会有动力去快速完成。
7.4 教育策略:利用普雷马克原理让孩子做他们不喜欢的事情
普雷马克的实验可以给我们在教育孩子上一些启示:
家长们可以利用普雷马克原理来教育孩子做他们不喜欢的事情,或者增加那些事情发生的频率。
其实生活中很多家长都会熟练地利用普雷马克原理来帮组孩子完成某些他们不喜欢做的事情。比如说很多家长都会这样帮助孩子耻笑他们不喜欢吃的蔬菜。他们会对孩子说:“吃完饭碗里的蔬菜,只有吃完,今天才会有零食吃,吃不完就没有零食吃。”家长们会发现大部分孩子都会妥协,只要是饭碗里的蔬菜在他们能够忍受的范围内。
所以家长们可以先把孩子喜欢做的事情与不喜欢做的事情找出来,然后利用这个原理,让孩子的行为向自己所期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