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三七章 北宋之殇(下)(1/2)

我们马上记住本站网址,www.wanxiangxs.cc,若被浏/览/器/转/码,可退出转/码继续阅读,感谢支持.

六塔河方案无疑是失败的,宋朝因此损失的人力物力不少,甚至连修筑河堤的工人都来不及撤离,便发生了决口,因此而溺死之人不少。

自此之后,黄河依旧肆虐河北之地,随着时间的推移,河道也发生了些许变化。在大名府以东的地方,黄河分为两支,一直继续向北,沿着第一次黄河改道的路线,通过御河流入界河,在宋辽交界处入海。

因为黄河北流对防御辽国诸多塘泊有巨大影响,故而宋朝国内一直有堵塞北流的说法。只是自从李仲昌等人治理黄河失败后,很长时间没有人敢提治理河患一事。毕竟六塔河的教训还历历在目,没有把握的情况下,岂敢拿大宋王朝和诸多百姓的身家性命来冒险。

黄河支流经过魏州这一段称为二股河,宽二百宋尺,黄河从二股河下行一百三十里到达魏、恩、德、博四州交界处,称为四界首。嘉祐五年,河北都转运使韩贽建议每年派遣二千丁壮年疏浚二股河,将二股河水引入金、赤两条河流。

如果开凿二股河取得成功,黄河便可以经过魏、恩二州向东流至德、沧二州进入大海,因而黄河水流可分为两股进入大海,这样即可防止黄河上游地区河道堵塞的危险以及黄河水由于排泄不畅而造成的灾害,还可以缓和黄河决口所造成的洪水泛滥。

其后韩贽将所作《四界首二股河图》上呈中央,朝廷按照他的建议,役使三千士兵,一个月后完成了开凿二股河的工程。至此,黄河水流一分为二进入大海。

但是黄河水依旧北流的状况并未减少。所以宋庭之内便一直有呼声,堵塞北流,完全让河流东流。毕竟,这是为了国防需要进行考虑,没有了那些塘泊。没有了黄河,宋朝都城汴京便直接暴露在辽国人的铁蹄之下,故而这个问题刻不容缓,必须要尽快解决。

只是堵塞北流的计划都未能完成,直到现任皇帝赵顼继位,熙宁元年。河决于恩州,河北之地再次受灾。当时辽国使臣死在汴京,以至于契丹铁骑蠢蠢欲动,给大宋朝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痛定思痛,皇帝赵顼觉得,黄河水患必须要尽快解决。新任宰相的王安石也对此表示支持。故而立即加大投入,治理黄河。办法自然是堵塞北流,使河水东流入海。在熙宁二年的时候,终于修筑堤坝,截断了黄河北流,让黄河水进东流。满朝文武都松了一口气,黄河水患似乎终于解决了。

可是才仅仅过去两年。黄河淤塞就越发的严重,河堤上依旧险情颇多。如果不发洪水还好,一旦发起大水,会不会再次出现决口与改道当真不好说。

可惜天不随人愿,北宋时期整体的气候要比后世寒冷一些,因此黄河流域的降雨比较多。这也是黄河水患经常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熙宁四年,从暮春开始便是干旱,滴雨未下,以至于黄河两岸的庄稼大受影响,呈现出减产甚至是绝收的趋势。这都不算什么。大宋朝的钱粮素来是仰仗东南,只要江南与江淮丰收,再通过运河北运而来,问题可以迎刃而解。

所以官家和相公们并未把旱灾放在心上,他们担心的是水灾。大旱之后有大涝这种事情很常见。因此吩咐了司天监仔细观测。监正安崇宁虽然不善于节气与天气观测,却也尽心尽力,集合了许多擅长的人物联合观测,得出的结论是秋季有雨,雨势可能偏大。

这种的奏报是要讲技巧的,安崇宁也知道官家与满朝文武都不希望这样的结果,却还是要如此奏报。这才是真正的未雨绸缪,先说可能有大雨,朝廷必然会严加戒备,如果真的发生水灾,可以及时应对,减少损失。如果没有发生水灾,朝廷也会松一口气,庆幸不已。即便是误报,官家也不会怎么怪罪的,毕竟没有造成什么损失。

可万一要是报一个秋季无雨,到时候却阴雨连绵,那可就吃不了兜着走了。一出事情,朝廷的各路大臣必定是相互指责,必定要有人出来承担责任,司天监可能就是替罪羔羊了。所以这样做自然稳妥一些。

观测结果一出,上至皇帝赵顼,下到文武百官全都紧张不已。除了准备应对可能的灾害,心中也隐隐有种期盼,雨最好是不要下的好……

可惜让他们失望了,还真被安崇宁的乌鸦嘴言中了,六月中盛夏时节。炎热干旱的天气突然一反常态,开始下起雨来,而且一下就是许久……

于是乎官家与满朝文武的都开始揪心了,黄河瞬间成为大宋朝的头号心腹大患,所有的目光都落到了黄河大堤上,唯恐一不小心又决口了……

~~~~~~~~~~~~~~~~~~~~~~~~~~~~

林昭是返回汴京的时候瞧见了黄河水势,在府州待着的时间并不是很长,因为担心孟若颖的身孕,加之突然又下起雨来,路上行程可能受阻,故而提前动身了。折文芯对此很是理解,并未阻拦!

倒是折克行一番挽留之后,让林昭离开了。恰好汴京给林昭封赏的诏书一并到了,允许林昭返回汴京,故而可以正大光明地离开。

当然了,林昭的时候还是需向陕西路宣抚使韩绛打个招呼。林昭特意派人去送了礼物,向韩绛与种家,以及刘昌祚等人辞行。为了走捷径,返回的时候,林昭与折文芯走的是的河东路。这样直接向东南,可以省去不少的路程。

临走的时候,虽然有李承等人护卫,可是折克行似乎不大放心,特意嘱咐派了阿昌等人随行。言下之意十分明确,以后阿昌便是折文芯的陪嫁,是林家护卫了。比较特别的是,折克行的小女儿折美凤与姑姑折文芯关系很亲密,竟然嚷着要去姑姑家做客。

三四岁的小姑娘缠着不放手,折克行也颇为无奈。最后林昭道:“只要舅兄放心,便带着小侄女去汴京住一段时间吧!”

“那就麻烦了!”折克行对此女十分溺爱,自然允许。有妹妹和妹婿在,女儿绝对不会吃亏的。

本章节未完,点击这里继续阅读下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