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马上记住本站网址,www.wanxiangxs.cc,若被浏/览/器/转/码,可退出转/码继续阅读,感谢支持.
航天飞机问世后的十年内,其发射活动有百分之七十八与军事航天有关。
从某种意义上讲,航天飞机就是为了军事航天而出现的,对民用航天的贡献反而不太突出。
要知道,推动航天飞机的主要力量来自国防部,而不是航空航天部。
原因就是,在进入项目审批阶段的时候,航空航天部的技术专家就发现,航天飞机的运营成本远超过运载火箭,因此就算能够多制造几架形成规模效应,过于高昂的发射成本也足以下退所有民间用户。
再一点,从运载能力上就看得出来。
航天飞机的系统总质量高达二千二百吨,而近地轨道运载能力只有二十四吨,而以当时的技术,运载火箭只需要八百吨的总质量就能达到相同的运载能力,因此航天飞机的运载能力仅相当于运载火箭的三分之一。
显然,航空航天部不是军事部门,自然不会主推注定不会受到市场接受的航天项目。
也正是如此,中国航空航天部在主导航天飞机工程的同时,并没放弃运载火箭,只不过不再研制大型运载火箭,而是把重点放在了小型与中型运载火箭上,而且以推动商业航天为主要目的。
问题是,航天飞机具备一些运载火箭与载人宇宙飞船所不具备的特殊能力,而且是极为重要的能力。
比如,航天飞机能够回收在轨运行的卫星,并且在轨道上对卫星进行维修。
又比如,航天飞机拥有十分巨大的货舱,能够运载大尺寸货物。
这两项特殊能力,不但决定了航天飞机在冷战期间的巨大价值,还延长了航天飞机的使用寿命。
冷战结束之后,中国当局一度打算让所有航天飞机退役,转而发展运载火箭。只是,这个决定推迟了十多年。主要就是,当时中国正在主导有十多个国家参与的国际攻坚战的建设工程,而该工程中有大量大尺寸设备,只有航天飞机的货舱能够装得下,因此最后两架航天飞机一直使用到国际空间站建成。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
在八零年代,航天飞机具备的特殊能力,为中国推动“星际大战”创造了一个非常有利的条件。
这就是,中国能够依靠航天飞机来构建外层空间防御体系。
一九八二年,顾祝同就明确提出,“国家战略防御系统”应该以外层空间为主,即把主要的防御武器部署在近地轨道上,以求对潜在敌国发起的战略打击进行外围拦截,尽最大的可能把敌人发射的核弹头击落在敌国上空。
在此基础上,中国的军事技术专家提出了一些非常超前的概念。
比如,在近地轨道上部署以高能激光与粒子束武器为主的定向能武器,拦截还在大气层内飞行的敌国弹道导弹。
显然,在构建外层空间防御系统中,航天飞机是不可否缺的角色。
按照当时提出的概念,配备定向能武器的卫星都十分庞大,需要通过多次发射、然后在轨道上组装,而这只有航天飞机能够办到。此外,定向能武器要消耗大量能源,卫星还需要进行在轨机动,因此需要为卫星补充燃料,而这仍然只有航天飞机才能办到。此外,如果需要对在轨卫星进行维修的话,同样得依靠航天飞机。
说白了,航天飞机是中国构筑“外层空间防御系统”的基本运载工具。
在航天飞机问世之后,之前很多的设想都不再是设想,至少一直采取跟随战略的德意志第二帝国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
显然,来自中国的压力,迫使德意志第二帝国在相关项目上投入了更多的资金。
根据后来公布的资料,在冷战期间,德意志第二帝国至少在“外层空间防御系统”上花掉了上千亿帝国马克。
与巨大的投入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德意志第二帝国在该领域取得的成果寥寥无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