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六章 和平的基础(1/2)

我们马上记住本站网址,www.wanxiangxs.cc,若被浏/览/器/转/码,可退出转/码继续阅读,感谢支持.

在与德意志第二帝国争夺世界霸权的时候,中国当局产生了一个极为重要的认识。这就是,一个和平稳定的世界局势对中国的长远发展最为有利,而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军事政治同盟与无偿军事援助远远不够,即便因此大幅度压缩了竞争对手的生存空间,使对手遭到严重削弱,也无法创造最有利的发展环境。

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关键在发展,而不是压制。

从某种意义上讲,发生在日本与英国的事情就正好说明了这一点。

战前,日本一直将中国当成头号竞争对手,甚至不惜放弃称霸世界的野心,开始积极与美国合作,意图彻底击败中国。发生在一九三三年的中日朝鲜战争,更加增强了日本民众的仇华心理。在军国主义的教唆下,到大战爆发的时候,日本民众已经极端仇华,把中国当成了不共戴天的仇敌。当时,在日本国内,仇华与排华反映在各个层面上,即便是国民基础教育也不外如是。这种情绪,在大战中体现得非常极端。日本战败之后,特别是在中国开始帮助日本进行战争重建的时候,遭受蒙蔽的日本民众逐渐认识到,中国不但不是仇敌,还是拯救他们于水火之中的恩人。结合一些其他政策,到大战结束的时候,日本已经是中国众多邻国之中,最安分守己的国家之一。在大战之后,日本更是成为了中国在西太平洋上最重要的盟国,而且是中国本土防线的组成部分。

英国与日本的情况有所不同,因为英国从来没有把中国当成仇敌,但是正是中国给予的无偿援助,让数千万英国人认识了中国,也让数千万英国人开始信任中国,把中国当成最值得信赖的盟友。结果就是,英国在战后坚持奉行亲华政策,成为了中国在北大西洋上最坚固的桥头堡。虽然英国的亲化政策有利己因素在里面,即只有与中国结盟,才能够跟德意志第人帝国抗衡,也才能够保住英国的强国地位,使英国在保持独立性的同时,成为欧洲与北大西洋地区不可忽视的力量,但是在绝大部署英国民众心里,中国依然是友好国家,是帮助他们渡过难关的朋友。

这个认识,推动中国当局在战争即将结束的时候,出台了一项极为宏伟的计划。

这就是,在大战结束之后,立即着手帮助所有需要帮助的国家恢复经济建设,让发展成为世界的主旋律。

第一个提出这种想法的是冯承乾,而将其变成事实的是顾祝同。

早在一九四五年,冯承乾就在高层会议上提出,应该在战后以发展为主,并且通过援助帮助所有国家走出困境。

只是,冯承乾的目光太长远了一些。

要知道,一九四五年的时候,谁都不知道大战会以什么方式结束,更没有人知道大战会在什么时候结束,中**队还没有攻上美国本土呢,因此在这个时候谈论战后的事情,还是无差别的对外援助,显然太早了一点。

只是,冯承乾的主张并没有因此而被埋没掉。

随后,中**队在战场上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重大胜利,英国投降,中**队攻上美国本土,都预示着战争将以对中国极为有利的形式结束,而帮助日本与英国进行重建,也让中国认识到了发展的重要性。

到一九四七年底,中国当局在战后的对外援助问题上,已经没有太大的分歧了。

当然,这并不表示没有分歧。

最大的分歧就是,要不要援助像德意志第二帝国这种,在战后的世界格局中注定要成为中国对手的国家。

当时,在这个问题上,中国高层的分歧非常大。

显然,大部分人都认为没有必要援助德意志第二帝国,因为这等于帮助敌人,即便是一向较为开明的刘伯恩也认为,如果通过经济援助让德意志第二帝国发展强大,就等于是在为自己树立敌人。

只是,冯承乾一直坚持,援助不应该划分对象。

争论持续到一九四八年底,一些事实让其他领导人认识到,帮助德意志第二帝国渡过难关也非常重要。

关键就是,如果德意志第二帝国得不到援助,会产生什么变化。

显然,德意志第二帝国不会甘于没落,而会用其他的方式来维护国家利益,获得更有利的发展机会。如果得不到中国的援助,无法让经济走上正常发展的轨道,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唯一选择就是扩大势力范围。可想而知,整个欧洲、至少是整个欧洲大陆都会在德意志第二帝国的铁蹄下颤抖,饱受战乱之苦的欧洲不会得到喘息机会,近两亿欧洲人将再次遭受战后摧残。

事实上,这还不是最严重的问题。

不管怎么说,中国离欧洲足够远,与欧洲的经济关系也算不上紧密,因此欧洲的战乱对中国没有直接影响。

问题是,能够与德意志第二帝国抗衡的欧洲大陆国家、比如法国与俄国,均已战败,英国又难以在短期内恢复元气,也就无法平衡欧洲大陆的战略格局,意大利根本不可能与德意志第二帝国抵抗。

这样一来,欧洲大陆很有可能迎来第二个拿破伦时代。

这就是,德意志第二帝国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把欧洲大陆统一在自己名下,从而使欧洲成为一个整体。

本章节未完,点击这里继续阅读下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