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0章媒人是个大人物(2/2)

我们马上记住本站网址,www.wanxiangxs.cc,若被浏/览/器/转/码,可退出转/码继续阅读,感谢支持.

但徐海毕竟是个外人,不但跟潘家一点血缘关系都没有,甚至这件事潘国军同意了以后,自己连个反对的意见都不能提,要知道,宁拆十座庙不毁一桩亲,自己要是说一句不好听的话,到最后万一他俩成了,那自己还有什么脸面去跟人家见面?再落个从背后使坏的罪名,那也太不值了。

事到如今,徐海很不情愿的看了一眼刘立志,说:“立志,虽然我跟晓燕他父亲是战友,但我跟他的关系要比亲兄弟还要亲,怎么说我也是晓燕的叔叔了,我觉得当叔叔的说几句也是应该,说心里话,我为你们俩感到高兴,毕竟有情人终于走到了一起,不过我想劝你的是,做人一定要懂得感恩,晓燕对你怎么样你自己最有数,我希望以后你好好对晓燕,如果让她受了半点委屈,他爸爸不说什么,我这个当叔叔的也不乐意。”

刘立志赶紧点头,笑着说:“徐叔,你放心,既然我选择了晓燕,我就会真心实意的去对她,要是她因为我受了什么委屈,我任你处置。”

这个叙叔叫的很是时候,也恰到好处,刘立志还是第一次这么称呼徐海,不管徐海心里怎么想,至少刘立志给他放出一个信号,那就是咱现在也是一家人了,不管你怎么威胁我,我可是你亲兄弟的女婿,你看着办吧。

刘立志当着徐海的面说的天崩地裂,但男人的话就像是春天的云,你永远都不知道掉下来的是雨还是雪,至于若干年后刘立志做了什么对不起潘晓燕的事,或许现在谁也想不到,当然那是后话。

“我希望你说到做到,另外我还有件事想跟你俩说说,本来我是想跟晓燕你父亲说的,既然今天你俩过来了,我就先跟你俩透个气,晓燕重新安排单位的事近期可能就要落实了,你们心里也得提前有个打算,到时候如果组织部下了文,想改可就改不了了。”

徐海透露这个信号潘晓燕根本就听不懂,但刘立志却比谁都明白,他替潘晓燕说:“好的,这件事我们回去商量商量,到时候也免不了会麻烦徐叔。”

徐海又看了一眼刘立志,心里既恨又爱,像他这么年轻的人脑子能灵活到这种程度的不多,只希望他以后不要再个人作风上出什么问题,倒也能成就一番事业,怪不得车县长这么看中他,看来刘立志还是可以塑造的。

从徐海家里出来,潘晓燕问刘立志徐海啥意思,刘立志说,他是想让你赶紧想好了去哪个单位,到时候跟他说一声,他给你去办。

潘晓燕点了点头,没加思索就说:“我去招商局,我要跟你形影不离!”

刘立志一愣,说:“你一个女孩子家干招商不适合,整天往外跑,风餐露宿的你可受不了,再说了,咱俩在一个单位,有点什么事俩人都清楚,连点新鲜事都没有,那咱俩还有什么好聊的呢。”

其实刘立志不让潘晓燕去招商局也不光是是因为这个,现在有规定,如果两口子在同一个单位,那只能有一个人处在领导岗位,也就是说,潘晓燕到了招商局,注定一辈子就当兵了,自己不走,她不可能被提拔。

潘晓燕噘着嘴有了不乐意,刘立志又安慰她说:“晓燕,你别在意哈,其实我不是不想跟你在一个单位,只是两口子在一个单位的确不合适,你看看你身边的人,特别是那些领导,有谁是两口子在一个单位的,别说是招商局这种单位,就是党委口上的,也没有啊,这件事咱俩再好好商量商量。”

潘晓燕就是这么一个容易哄的人,刘立志只要说话一软下来,她立马就变了一副模样,揽着刘立志的胳膊,笑着说:“嗯,哥,我听你的。”

其实潘晓燕去哪个单位倒是很简单,刘立志觉得,一个女孩子家就适合在工资福利好,工作又轻松的单位,再者说,潘晓燕也不是当官的料,只要有个班上,不至于无聊就好,以后有了孩子,大部分精力还是要用在孩子身上的,只是现在难解决的就是找谁做这个媒人,自己的父母没啥好商量的,他俩都乐意,可这个中间人就不是那么好确定了,一方面要会说,另一方面自己还得能信得过,最重要的最好是两方都熟。

思来想去刘立志想到一个人,那就是松林镇的党委书记戴义和。

戴义和虽然跟两家父母不熟,但跟自己和潘晓燕他最熟悉不过了,如果能把他给请出来,这件事自己就能掌握主动权了,到时候潘国军不管是说啥,凭着戴义和的本事,估计也都能对答如流,想好了以后,刘立志先跟父亲通了个气,父亲自然没有二话,甚至还激动地一晚上没睡好觉。

跟父亲汇报完,他又专程的跑了一趟松林镇,亲自跟戴义和见了一面,见面后可能刘立志说的有点多,把潘国军对自己的态度毫无保留的跟戴义和讲了一遍,本来他是想让戴义和有个思想准备,不至于到时候被动,却没想戴义和却说:我倒是很乐意给你做个媒,但你找我就不如找车县长了,只要他一出面,晓燕他爸爸肯定一百个乐意。

刘立志一想,也对啊,车传胜可是一县之长,县里有几个能请得动他的?如果他同意给自己做媒,还有解决不了的事么?不但给自己长了脸,就是潘国军在整个村里也有了骄傲的资本啊,不过正因为他是县长,刘立志说也清楚,自己跟人家差的太多,根本就没把握真能把他给请出来,戴义和说,那好办啊,他要是不同意我再出马,你不去试试怎么就知道他不乐意呢?

本书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