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诸葛珑羽的遗书?死亡的感觉与意义(二)(2/2)

我们马上记住本站网址,www.wanxiangxs.cc,若被浏/览/器/转/码,可退出转/码继续阅读,感谢支持.

第三种死亡是人本心理学意义的死亡,是指人活着,可以从事生产劳动,但生活中已经没有任何变化和创新,“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每一天都和前一天一样。第三种死亡是一种“生命在于质量”的观点,它是一种推崇自我实现价值的死亡观。说得极端一些,也就是“不创造,毋宁死。”按照这种死亡观,如果一个人活了10年,但每一天都彼此雷同,实际上他只相当于活了一天。如果一个人只活了一年,但是在这一年中,他的每一天都过得丰富多彩,他这一年胜过了许多人的40 年、50年。

许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在自己的经历中,有的经历是终身难忘的,大部分的则忘得一干二净。那些难忘的经历中,有的便是有创造性的,有质量的。

三毛之死,与她认为自己已经处第三种死亡状态有关,她是否真的在事业上,感情上已经不能再突破,这是另外一个问题。严格说来,如果期望值不是过高,一个人在事业上、感情上总是会不断发展的。

死亡的意义

自古以来,长生不老这个幻想不知道迷惑过多少人,不管是王侯将相,还是

贩夫走卒,不论境况如何,总是抗拒着死亡的到来,求生的本能总是试图避开种种生命障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地为生命的延续在做苦苦地挣扎、奋斗。

但是,任何人对死亡的反抗都是以失败告终的,注定是以悲剧收场。

人一生下来就要面对死亡的威胁。人刚出生就是走向死亡的开始。尽管我们不能让生命永垂不朽,但是我们可以把追求不朽当做一种信仰,在思想上超越死亡。古人坚信,死者没有死,只是“活”在另一个世界,他们通过这种信仰摆脱了对死亡的恐惧,在思想上超越了死亡。老百姓信奉的阴阳家说也让人们摆脱了死亡的困扰,受过珍贵教育的人认为民间信鬼是迷信,但是换个角度思考,这也是一般民众超越死亡、安然面对死亡的一种方式。在我看来,我们之所以会恐惧死亡,是因为我们活的太消沉,太没有意义,如果我们能活的认真充实,力求在有限的生命时光里,把该做的事做完,死亡便不会显得那么可怕,我们便可以超越死亡了。

太乙真人强调指出:人只有预先步入死的境界,才能把人的一生从开始到结束的自我显示出来,才能获得真正的人生。所以我们应该学会迎接自己的死亡,彻底克服对死亡的恐惧,敢于赴死,并且死得其所。

北国的一位作家说过:“人生在世之所以会有意义,就是因为有死亡这件事,假如人生没有死,人生的意义就没有了。我想是的,只有死亡才可以证明活的价值和意义,才是个体生命和生活最终的确认。正是死亡这一结局,才使生活丰富多彩,变化万千。也正是死亡让我们的人生舞台可以上演无数个悲喜剧,试想如果没有死亡,我们不会珍惜为生命的短暂而忧虑,不能感受生活的失败、伤痛和牺牲,不会因自己的努力付出后的收获感到喜悦。所以死亡让生命、亲情、爱情、存在的价值显得弥足珍贵。

全书完、、、、、、、、、、、、

那名书匠看完这本诸葛珑羽之后一会大哭一会大笑,显然已经疯了,疯疯癫癫的跑了出去,先是跳到了湖里,但是被人救了出来,紧接着有把自己家房子点燃在火海中大笑、、、、、、、、、、